虽然,这句话说出来,应该“被打”。
但最近一年去图书馆的时候,总是安排了各种任务,企业探访,媒体采访,约好要见的朋友,一般都约在图书馆,大部分值班,也有其他伙伴一起,尤其是乔阿姨,最近,一周来两天,每次来几乎一刻不停的忙碌,每次都尽量的解放我。
孩子们来,特别是最近一个多月被规定了在馆的时间之后,来图书馆的时候,反倒比以前兴奋了,借阅量低的时候,也会过百,可以想象的辛苦。
说真的,有时候,无比怀念没有成为专职之前,纯纯粹粹值班的时候,那时候,大家每周值班一次,张弛有度的依靠单人值班把每周五天支撑了下来。
那时候,图书馆偶尔搞个活动,自己内心还有立场特别“嫌弃”,哎,又让孩子们过于焦躁兴奋,心要好久才恢复平静。但在这一年多,两年,除了值班志愿者,其他人进进出出也成了常态,幸好,大家来,绝大多数也会直接的投入行动去服务和与孩子进行交流,而并非一个纯粹的旁观者,探访者。
似乎已经很久没有一个人“值班”了。
(很多年前,因为读克里希那穆提,因为听荒野公学的课程(野外),尝试一个人行走,尝试即使和别人在一起,也尽量的减少相互交流而去感受周围的环境。。。)
因为以前的这些训练,一个人值班的日子,精神可能会高度集中,整个人会恢复所有的敏感,在图书馆值班的时候,对孩子的观察会更加的专注和集中,与他们的互动也会一直持续和密集。

到校的时候恒昊课间,孩子们在操场玩闹。
一个人值班的时候,会严格要求孩子们排队借书,书和卡给到我以后,人走到取书处,借好的书我会放到取书处,还来的书放到还书处,我会先还一波,借一波,再还一波。记得某次值班,一个中午处理了200多本借还(借+还,超过400本),那时候,益迪的使用不像现在,是不是出现状况,必须吐槽一下:
1、在还书一次扫码超过5本,一般还书就很慢,超过10本,小程序就直接宕机了,所以两个手机轮番操作
2、图书卡的条形码扫码和用旧的益迪码,扫码效率都很差很差,上个学期感觉这些问题都还没有这么严重
3、今天第一次感觉到孩子们说名字真的含糊不轻啊,一个人,写卡号来不及,就拿了一张白纸和笔,凡是说不清楚的,先写下名字。先借后一个,不过也没有要求拿卡和不拿卡的分开排队,明显的有的孩子之前受分对的影响,拿着卡的很有优越感(教育真的是无穷无尽的自我反思和调试。。)。。“我有卡,没卡的先等着”,我自己对这些,过分的敏感。
4、问询孩子们是否卡丢了,如果在,提醒下次带着。
5、老读者们很固执的就说卡号,还说得慢吞吞的。。。说名字就可以
6、每个读者,认识不认识的,都坚持说了一下名字,提醒没有还的书,欢迎经常来,偶尔提醒可以写推荐,然后道歉,“对不起,让你们等这么久”谢谢他们“耐心的等待”。。抱怨的孩子很少
7、对于插队(其实也不算插队,就是站在旁边)的孩子,提醒排队,但也会根据状况决定是否要先处理。。。
8、最忙碌的时候,还有一群总是“阿姨阿姨”叫个不停,某某书在哪里的孩子,这时候,会坚决的拒绝,“对不起,一个人忙不过来,你们要学会自己找。”,特别是一些大孩子,明明什么都懂,但就是喜欢如此,这时候,队伍里会有其他小读者出生,你借书的时候没有记住《快乐星球》上写的数字吗,这就是位置,你记住就可以自己找了。。哈哈哈,“阿姨忙不过来的时候,你们要学会不增加麻烦,找不到自己要的书,自己要练习找,找不到的话,要试着看看其他书。。。。”眼睛和手,嘴是分离的
9、因为上周的拍摄,还书和借书务必有些混乱,今天也会有一点轻微的,就是有的孩子直接把还书放到不知道哪里,或者被别的孩子拿走,总之,大部分安静的处理,有个别孩子,因为过去就有各种状况,还是劝他们先不借阅了。

总之,因为处理流量的问题,图书馆瞬间又是满满的人,11:20~12:20,这是中午的借阅时间,目前大部分班级都规定了在图书馆的时间,一般都是20分钟,借了就让他们拿回教室去看。
下午和学校麻老师交流了一会儿,虽然可能会增加大家的负担,但是如果有一个小时让大部分孩子可以在这里翻阅(他们一个中午可以看很多书,再借回去的图书质量也会更好),这个翻阅寻找的过程很重要,另外,因为不受限制的来,就不会存在被奖励来图书馆的孩子,他们就不会因为自己特殊而更加的放飞自己。不过老师也聊了最近学校发生的一些状况,班主任对于安全的压力,以及偶尔处理的时候,也会遇到不讲理的家长。看到我们值班人员紧张,麻老师也主动说了他们管理者(主任和校长),是否存在来值班的可能,或者发动其他老师,“不过可能氛围就不一样了”,毕竟老师和志愿者不一样。总之,很多坦诚的交流和探讨。
把刘霜老师剩下的四本《青年文摘》送出去了,其实是孩子们来要的,刘老师最近每次值班都带杂志来,孩子们和老师都爱看,全班都在看,孩子们总是夸张的说。
上课先没有整理图书,整理了一遍孩子们的“我是图书管理员”活动作品,主要是一年级,四五年级有四个班参与,只有19份作品,这次确实没有怎么传播,然后,对于他们来说,还很陌生。不过参与的同学都大大的奖励了,其中有四位同学给的是整套的《森林报》(在这方面,我好像一直是个独断的馆长,来不及和大家一一汇报和讨论);第二个课间,有孩子就来问为什么会不同,然后开始看别人的作品,原来是真的比我好,道歉,然后鼓励继续努力,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确实可以鼓励他们自己成立社团,做值日馆长,但是,自己的时间也不过。今天有个小姑娘认真的帮忙来上架图书,和Z同学一样的专注和认真。

食堂门口空地墙根的凳子,一年多前教师节的时候拍过,当时上面还有孩子们送给老师的鲜花。
放学之前也处理了X同学和L同学的授权问题,我自己到校门找父母被“阻拦”,在老师的建议下,还是辛苦孩子把爸爸妈妈请到图书馆,当面进行了解释,签署。其中一个爸爸很有权利意识,仔细的看过授权,问拍摄的细节,授权的范围,不是他这个人的“肖像”权是我们的,而是已经拍摄的这部分素材的使用。爸爸最终签署了,了解到我们是公益组织,免费之后,又说起了自己的大孩子,曾经在另一所民办打工子女学校上学,当时也有公益组织,不过学的是各种乐器,大孩子已经上大学了(听着很开心),彼此留了电话,加了微信。孩子很有礼貌,一个劲儿的鞠躬感谢,平常据说对老师也是如此,极尽礼貌和关怀。
X同学家长的反应完全不一样,希望因此鼓励孩子,多参与,“我的女儿当演员了”,还买了礼物奖励。今天中午X是第一个进图书馆的,还特别和我分享。
上次三个孩子的授权LC没有拿回来,据说昨天他反复的借书,今天遇见,问授权怎么样,他说没有签署,不知道是不是爷爷奶奶不了解的问题,平日开朗的他有些打不起精神。

托管班以后,六年级的孩子来,正好在看《北美思维写作》,说真的,虽然也是“平常”看起来“简洁”的内容,但是却忍不住惊喜,后面的用心,充满感谢;不管是图书的呈现方式,汉堡,表格,思维导图,都简单,清晰扼要的,把很多看起来复杂的东西呈现了出来,而且很惊喜的是,这完全可以是日常父母或者老师可以用来指导孩子的,而且,低年级高年级都可以看。
更重要的是,它背后其实是不同的思维和看待事务的方法,第一时间想到C计划常用的教学,要区分。。。
和刘老师反馈,她便慷慨的说还有库存,其他馆需要也可以配给;其实很久以前她有向我分享过,但自己当时忽略过了,后来就把这个抛诸脑后了。。。作者虽然在加拿大,但也很愿意,有机会帮助微澜免费给孩子或者老师提供网上课程。这是后话,还需要建立在大家对这些内容的认同之上,就我自己,真的是特别惊喜,就是自己想做的很多事,原来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不会复杂。(如果说北美思维写作,是授之以渔;我们日常的各种背诵,学习语文的方法,真的是授之以鱼。。。有了观察思考的能力,也就有了理解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我可能有些夸张了
等孩子们都走了,才有时间整理图书,知道18:30一切忙完,打扫完卫生,走出学校,校园里捡到一把雨伞和一个小幅,一个帽子,果然写了熟悉的名字,交到门卫室。

除了学校,梣树的叶子更茂盛了,叶子已经退了嫩色,盛夏就要来了
通马路上,铁栅栏有些倒了,绿色从枯草中冒出来
。。。。。。。

作为传播工作人员,常常觉得微澜很热闹,对于5馆,日复一日的“平静”,有的时候担心大家被吵到,有的时候又觉得我们这样安静也许不是大家所期待的。。。
但在我自己,想“安静”的通过图书馆做教育。。。
全职工作人员和馆长,传播者和馆员,在我自己,常常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期待,也常常会去做各种平衡。。。。。。本来想认真的表达一些想表达的,最后,还是一篇流水账

中途转车,在某广场前灯光下的一颗荠菜,去年注意到她的时候,种子已经快成熟了。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