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路径,有路径可循吗?或者,我们真的可以为他人开创出一条路吗?对于弱势和困境中的家庭孩子,从小开始,保护,培养,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自我认知和表达,理解的能力,让他们生长出力量,有能力应对成长和生活的种种,这是小新认为的路径,但为问到的那一刻,完全不知道怎么回答。培养孩子自我发展的能力,首先,要保护他们,越小越好希望,孩子,可以在多个方向上生长转一则实务学堂的学生招募:在板结的土地上,我们可否合力撑开一小条裂缝详情见文章链接
其他推荐:
透过微澜,让你我彼此看见
所谓“不确定感”,是对约定俗成的想法提出质疑 | 专访
图书馆里的性教育
微澜图书馆,城市边缘的真实公益
来做志愿者吧朋友们,人间值得!
如果想支持某一个具体的分馆,可以随时查看微澜各分馆需求序列(实时更新),帮助微澜更快速以及把资源合理分配,也欢迎大家分享微澜给可能加入微澜的伙伴。
分馆开馆进展:各馆排班一览表(北京、广州、深圳、苏州、昆明、郑州、长沙、上海、贵阳部分分馆已开馆或有开馆时间) 可以直接点击连接中绿色色块预约某日起该分馆服务,微澜支持跨馆服务
微澜总馆公开活动预告:
参与方式:腾讯会议 369-3438-8676 (会议号已更新 点击够可直接添加会议至我的会议获得提醒)
微局也成了微局工作室,参与成员目前有: 董莉 陈路 郭云哲 张婷 邹海清 岳毅桦 廖细雄 左樵 杰西 葵予
如果您想成为分享人,或者就某个话题发起对话,可以联络微局工作室成员。
2、微澜月度迎新会(每月第一个周六下午14:00~15:30)#腾讯会议:734-1667-7319
3、微澜集体备课厅(具体安排待通知) 共享资料:微澜绘本研习(集体备课——教案库)
给小新发“绘本图书交流”进入绘本和图书交流社群
各分馆工作一览表:
广州7馆
广州20馆
上海1馆
上海4馆
深圳1馆
长沙2馆
郑州1馆
2、“今日盲盒”中8本书,借出3本书,继续坚持
3、今日借出40本书,孩子们非常有秩序的排着长队,有几个大男孩看我忙不过来主动帮忙收书,并给新生介绍借书流程。
4、将归还的书籍扫码上架
5、整理归类书籍、填写值班日志
6、与陈老师沟通:让孩们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积极参与我们的活动,有礼品相送!
北京5馆
二
馆里有前面几天大家的完善,有了不少改善。第一周总算顺利结束。临走前和刘老师商量一日允许两个班无果,建议,你真想改变,去找校长商量,单证我不赞同,人多太乱了,都聚在一块。不过她又说,也和高年级孩子说过,如果哪个课间看到馆里人不多,孩子们可以自己来,不受约束。我又补充如果体育或者其他课程中间,如果老师允许给十分钟二十分钟来图书馆,我们也是欢迎的。
到了先取快递,《哈利·波特》一套,入库(这次比较控制时间,怕录不完全部,先集中录了12本供借阅,以前总同时操作,下课就会手忙脚乱;每一本需要拍图,又是同一个isbn码,5G信号很慢,补充图片后,图书元似乎并没有自动改善,这个要向益迪云图提意见,也没想起来用无线网络。)果然,再录两本就下课。【外借的不少,隔一两堂课,还回来的也不少,看不懂?】
上午课间人很多,第一个课间还书太多,没法借阅,后来还拜托一个女同学帮忙一起扫码归还,课间没有借几本。不过下一个课间理顺快很多,借还一大波,不过孩子们自己都会自动排队。没有借完的孩子们也会根据课程和老师自己决定是都借完再走,有些是老师主动鼓励来的,有的会说老师很温柔,没关系。总之,也会沟通几句,是真的可以吗?然后提醒大家下节课来也没关系。
中午11:30左右吃饭,就陆陆续续有孩子来,大多是,还没有吃饭,但班级已经开始打饭去,不需要上课的,孩子就会过来想找书,五一班任何时候都是例外,会整班来,老师鼓励来。
中午照常忙碌,不过孩子们非常自觉地排队,猫姐和轩轩调整后的借还区很管用,门口流通了起来。孩子们也没有那么急了。借阅一波,集中操作归还一波,就还比较顺畅。然后不停提醒,归还时候,图书二维码朝上放;排队借书的提前把卡和二维码拿出来放上方,今天不像周一,到处都是伸过来的书和手,卡。快,但是,一大波操作下来,几乎很少看孩子的脸,也很难有更多的互动(我可能还是需要戴回眼镜),记住的孩子名字和人的微乎其微。
中午高个子男孩们捣乱的,不过这是老5熟悉的场景,就“懒得”理他们,一般这时候我会变得有些不近人情起来,会戳破他们的小心思。
《人体百科》可以借吗?
可以,不过我需要做修改借阅权限;书中有人体裸体图,拿回教室的话,希望你们不要恶作剧,否则,不知道老师会做什么反应,学校也会对图书馆采取措施?
好。本来憋住的几个男孩放肆的笑起来。
我想了想,还是不要借吧,太不可控了。然后他们又拿,如何制作弟弟的那本书来,还有《DK博物百科》的那本,书名朝下,书脊朝我。
“你知道这本是什么书,里面是什么(内容)吗?”
“不知道,宠物?”
你不看看是什么书就借?
又一阵哄笑,一起的孩子也笑起来。
没什么,换一本你想看的吧。我只是很如常的确认一下,孩子把书放下,我放到还书区。孩子们坚持进行下去。
真的可以用名字借阅吗?
有卡的话,当然还是卡最好。
但我真的找不到了,真的不可以补吗?
暂时真的不补啦。我们还是希望你们用卡借阅。
关于补卡,以及无卡借阅,或许可以当成独立的事情来看待。不因为没有卡而限制、不借阅,但可以定时补卡,来给他们支持,减少无卡的情况;这两者可能不冲突,接下来会和理事会的伙伴们一起探讨。
这两次来,观察到很多现象,第一天,放学的时候,为了有卡借书,放学后来的孩子,需要把沉沉的书包卸下,找出来卡,再借阅;这个过程很动人,但真的需要吗?也有孩子想起来借书没带卡,然后又跑回教室去找的;另外,如果孩子万一一时找不到卡,也不能借阅。今天遇到好多次,孩子站在图书馆门口不进来,问进来,不来,我等人。不忙的时候会细问,你不喜欢看书吗?你不想借阅吗?为什么不进来等,我没有带卡。没有带卡或者不借书,也可以进来看。真的可以吗?一般,需要反复的追问和确认,孩子才会迈出脚步,打破心中的藩篱,走进图书馆。
不需要允许,意味着我可以,我能。
可以吗?或许是我自己特别在乎的问题。
因为没有带卡,门口徘徊许久的小男孩在再三确认可以进来图书馆以后,找到了书架上仅剩的两本《老鼠记者》之一,问,自己希望找最好看的书,于是告诉他这就是。这张是拜托他拍的。想起还有个孩子,来借漫画,推荐《大英儿童百科漫画》和《丁丁历险记》,小朋友没有借;不过把新一套丁丁历险记平铺在揭秘系列位置,很快就借光了,下午剩下的也放了去。还是要推荐推荐,让更多不同的书被孩子们看见。
很多的权利,其实我们不需要征得任何他人的许可。但是如果一个制度摆在这里,每个人根据不同的理解,可能首先就先自我设限了。
对于这些孩子而言,家庭和社会已经给了诸多的限制,所以,总觉得,可以给更多一点的空间。
先培养识别和理解规则的能力,然后慢慢建立适合的规则;有的时候想,任何多么简单的规则,都会涉及执行成本(只是不同的组织和人群在承担,有的时候,心理上也会影响大家的观感),如果严格的按照社会总成本计算,很多规则是非常得不偿失的。这需要非常理性的计算,才能最优化。
放学后,一个孩子在两片房屋中间足足徘徊了超过十分钟,最后走到门口来,阿姨,我没带卡,我真的可以进来吗,我叫B**,看书吗?
这些,可能经常是我们所忽略的。
怎么把这些自我设限破除,让每个人了解自己行动的边界,而自主的行动,是我希望可以在图书管理探索的,或者说,希望可以因此给孩子赋能,打破心中的一些顾忌和约束,恐惧。
如果允许无卡借阅,卡丢失的孩子,忘记带的孩子,暂时找不到的孩子,本来只是跟随同学来,或者路过图书馆的孩子,就有了更多与图书馆接触的机会,其实,过去的五年,老5馆的孩子们也得益于此。在社区书摊,很多读者真正来之前,也需要回答许多问题免除心中的顾忌,他们才会放心的来和享受图书馆带来的便利。
当然,对于我们参与服务的伙伴,或许会显得不够友好,首先需要破除我们自己的限制,很多认为的必要,这并不容易,甚至不好理解。但益处是,我们会多很多和孩子联结的机会。
中午AYW来了,正忙的时候,阿姨,你是博文学校来的吗?然后举起自己的胸牌给我看。
AYW,我知道你来了,整理名单的时候就看到了,还以为周一可以见到你呢?你上个学期来的吗?在这里顺利吗?我也问了一长串问题。
上个学期来的,阿姨。我在这里很好,我在这里有很多好朋友。
接下来,每个课间,她和往常一样,会反复来还书,借书。以前,她是如此特殊的一个孩子,是那个独自坐在教室黑板下面的孩子,是只与少数几个男孩子吵闹钻桌子下的,总是脏兮兮的女孩儿。
Bw是已经相对给孩子自由的学校,很难想象,她在其他学校的状况如何,但她说有好多好朋友,真好。
抱歉没有第一时间冻结目前新办的卡,沿用老卡。这样,借阅记录可保持下来。
(新一期的杂志搜到了,带到图书馆,下午才想起来应该把杂志在其他有空挡出展示。)
中午之后就轻松了起来,有时间继续简单看了藏书,查漏补缺,一年二班全套拼音书,找出来了,周一可以推荐给一年级;了解哪些借阅出去了,我自己有习惯,喜欢整理书,了解借阅情况和在馆馆藏,服务孩子们的时候就有针对性,添加图书也会有针对性。
尤斯伯恩揭秘和德国百科,大英儿童百科是主打,揭秘已经看不到馆藏了。
因为是第一次有图书馆,学校一到六年级,借书的时候,绘本什么的,大家都会同时借阅和翻。
绘本的话,推荐的展示的,《大熊抱抱》系列,《我的百变浴缸》系列等,大小孩子都有借的,绘本架上,如果没有绘本课,不增加展示,恐怕很难被看到;不过也有一小波孩子会认真的到最底层的软装绘本,以及绘本区认真的翻找,只是这样的孩子暂时还不多。
各种文学书,甚至保留给馆员(很多也不一定合适,有一次伙伴留下来的大量社科类图书),孩子们都有借阅,但是孩子们借回去看不懂,第二节课就有还回来,提前提醒,如果看不懂也没有关系,还回来借别的就行。
于是也会推荐一些文字短一点的,好消息是,因为图书馆实在太小了,孩子们借什么的都有,但也很担心,盲借他们放弃的书,会影响他们过早对阅读失去兴趣;所以借的时候提醒,暂时和能力不匹配这是正常的事情,等你看看多了自然就会了。
不过好在大部分孩子一开始接触各种主题的百科,这个能看下去,对许多事物,就能建立一个初步的印象和概念,有了链接。展示书框每个放了些不同类型的推荐,可以根据每天的读者班级,前后更换一下顺序。
午后yb来,本来说好了太远,不来了,后来看我自己,还是约了。
yf因为过敏临时取消了预约,期待之后有机会馆里见。
微澜现在的培训真好啊,操作上,Yb也完全不需要什么支持,直接上手;而因为她是妈妈,对孩子和童书都有一定的理解,和孩子们交流互动也很自然。看在借量,大部分孩子是没有书在手上的。周五其实应该多借点。反正我们两个在图书馆,都会反复提醒大家可以借两本,周末回家看。书可借回家。
下午和她一起去库房整理图书,从新旧的程度,手感,确实98%的书都可以直接淘汰,当时,这也是一二十年储存环境太有限的缘故,但真要这么处理,觉得真的是很可惜;后来我也放弃了。
5馆以前有不少冷门的意想不到的小图书,现在要找出来,也比较难了;比如砂糖的历史,这样的书,拆包的,看到就拿出来了。不过还是拆了一些包,把一些图书抱回了图书馆,yb再整理好帮忙打包,我们把现场还原。在库房,见到了5馆以前的大红书架,里面有孩子们的手抄报,绘画用的白卡纸,大家放在图书馆里的水杯,估计还有饭盒等等,还有老围裙等。
本来计划拍图的,不过完全不好拍,后来就放弃了。
放学前,校长会有广播,但是那种亲切和孩子们对话的形式,叮嘱,第一周大家表现不错,还有哪些要改进,比如出门排队要穿好扣好衣服以免感冒;周末要换洗衣物保持清洁;要好好休息,调整好状态;可以把饭盒带回家热水泡泡等等,即说了问题,也是蛮亲切的对话。
收拾好,准备走时,不时有孩子来,然我等一等,一拖再拖,总四点半到五点10,不过看他们认真找书的模样,真正好啊。
白日在馆里,不忙的时候,有低年级孩子来,大孩子就会说,你们是五六年级吗?为什么今天来。我们可没有在你们看书的时候来
有去回应。现在人不多,也不影响其他人。为什么要反对呢?[应该还有一个重要的提醒,但这会想不起来了]
确实,为什么要反对要计较呢?不是说我们不是在意公平,而是,在公平之外的其他不容不允许,我们可能是需要去反思的?
。。。
这小小的图书馆,不管如何,联结还是在发生,我们会依然努力去促成。
最后的读者,是姐姐带妹妹来。姐姐已经借好书。
最早补充的几张卡里,用了白卡,没有二维码,其中一个孩子是纠结的。但告诉她,用名字就可以,暂时没有补。
今天去给办公室和教室给老师补发卡,班主任之外,其他老师的卡是另一位老师帮忙转发的。
一切,慢慢来。
今天最后的读者是,姐妹两以及妹妹的同学,姐姐借完书,又陪妹妹来。两个小女孩都很认真的找。
出校门,一个小女孩和妈妈在,主动打招呼。
本来走远了,她又喊,阿姨,再见。
开学第一周,再见。
早上下车后,很多老人家在修剪树枝,忍不住拍了几张,其中一个阿姨看我温和就开口问,你是管这个的吗。
说我只是路过记录之后,阿姨明显的舒了一口气,其他人也从刚才的噤声又开口说话起来,她不是的。
北京9馆
北京15馆
今天和两位年轻人(丹和角)一起值班。
天气冷,全校孩子集体绕操场跑步。图书馆内更是阴寒,双腿冷得发疼,其实得穿羽绒裤才行。
我擦地、擦桌子,整理书架,和进馆的孩子们交谈。角抓拍了两张照片,留作纪念。
孩子们来得不少,对“活动赠书”的热情也挺高,主动询问时间,我想,他们是很渴望有自己的书。
二
都不记得上次值班什么时候了,终于又能回来啦!
15馆的民仁学校和图书馆还是那个样子,但是我记忆中每次开馆都会来的孩子已经换人了。
因为刚开馆的缘故,借还书并不多,下课了之后大部分的孩子都开开心心的在操场打闹,打乒乓球,吃零食聊天。怎么说呢,比公立学校的孩子幸福很多呢。
图书馆换到操场另一边之后我预料的太阳照着暖洋洋并没有出现。今天赶上了一个大阴天,几个值班的馆员抖抖索索的开电暖气把馆里给弄跳闸了。这种民办学校的电路本来就很脆弱啊。看门的大爷和善的给我们修好了。
北京18馆
因为疫情刚刚结束 学校还是比较谨慎的 所以目前进学校虽然不需要核酸证明了 但是需要校内老师接洽
本周前几天同学们借阅相当热情 今天貌似稍微平静下来些
一来有的班级老师怕看课外书太多影响教学 要求不许来图书馆了
二来最热门的书一如既往一扫而空且不会马上归还 看了看书架最受欢迎的几个系列都是借出状态
今天学校的主任说学校也接收了一些外面捐赠图书 说要拿到馆里看看有没有需要的 不过大概学校教学任务繁忙最后并没有送到 下周值班的馆员可以留意下
北京21馆
2.新书上架
北京29馆
沉寂一年的29馆将迎来开馆,提前过去打扫卫生,并跟老师们联系,把各班学生名单整理、更新一下。
起初觉得打扫卫生没多少活儿,因此跟沈波老师商量时间,就想着两个小时内弄完。
刚下朱辛庄站,发现商业街是真正热闹起来了,商家和行人都多了不少,已经快想不起两年前黄沙漫天的大工地样子。
那时还暗暗担心会不会热闹起来后,继续向东拆,影响到学校…希望担心是多余的。
无论怎样,立足当下最重要。
一进图书馆,真有点"尘封"味道,地板上一层土…
不久沈老师就来了,迅速地开始提水、拖地,一遍又一遍,地板被擦得锃亮发光。
课间我们拿着打印出来的名单,进班找班主任,刚进教室,小同学们就很热情的叫,"图书馆老师好",我一说下周开馆,他们开心地大声"耶",老师们也很支持,帮忙把名单更新。
看到熟悉的名字划掉,还是有点点失落,祝愿他们回到家乡,开心阅读,有好书陪伴成长!
在工作群,看到下周五天的预约已排好,真高兴啊,大家都以各种方式来支持、链接,很温暖!
北京30馆
北京32馆
1.图书馆第一天开门,有很多灰,可以自带消毒湿纸巾,小抹布。
2.因为我是第一次去的,所以对图书馆不是很熟悉,不知道的可以多问问一起做公益的伙伴,或者馆长,大家一起交流。
北京33馆
中午没有小读者,简单维护了馆内卫生。
下午小读者来馆后,相应地办理了借书还书手续。
北京40馆
16日补记
因疫情的原因,距上次值班已过三月有余,一大早走入图书室,一切依然很亲切,阳光微微的洒在书架上,似乎在预示着我们的工作正慢慢走入正轨。孩子在课间愉悦的冲进图书室,翻阅着一本本熟悉而又陌生的书籍,望着他们如春天般蓬勃生机的小脸,你也不禁的在心里暗自庆幸自己正在做一份能带给他们以欢乐的事情。
也许是闭馆时间太长,很多书籍都超期归还,还有些小孩的借书卡因遗失需要补办,当然这一切都不是问题,因为微澜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唯一想告诉孩子们的是:“你有一份责任,无论对书籍还是对于借阅卡,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是的,我们作为自愿者也不知不觉的成为了他们人生路上的一个引路人,哪怕是一句善意的提醒相信也能给他们的心灵带去一丝丝的氧分。
社区分馆开馆情况(只标记有借阅的日子):
北京27馆
北京22馆
北京9馆
宁波1馆
长沙2馆
广州18馆
北京9馆
东莞1馆
贵阳2馆
北京5馆社区书摊
推荐:让儿童和父母在一起!—— 中国流动人口子女发展报告2023
(2月10日,晚有关于报告交流会,本文研究编写作者魏佳羽将就相关问题答疑)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一起”指数 53.37%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公办”指数 43.66%
总馆各小组和内容推荐:
人力资源组、线下推广组、开拓组、图书组、捐赠维护组、
捐款微澜图书馆:
微澜分馆:各分馆主页报名馆东月捐分馆
图书组
书单推荐:
1、书单|与战争相关的书籍(含儿童,反战)【微澜诸君推荐,小新整理】
2、书单 | 与孩子共读的反战书籍 【葵予搜集整理】
4、余余余:以性别视角阅读 ——一份不仅给女孩的书单(点击下载)
5、麦开:又好看、又好借(外国文学篇)
6、麦开:又好看、又好借(百科)
7、麦开:奇奇怪怪的绘本
9、麦开: 性价比超高的
10、其他:关于“儿童”发展和权利,保护
11、推荐小星星整理的:外国名著的优秀译本
微澜各馆馆东计划进展
目前,微澜图书馆已上线馆东计划53个,32个分馆成立过理事会,有21个分馆未成立分馆理事会
由传播组志愿者宁妮娅根据基础数据整理和设计并制作,
特别感谢:
1、《中国国家地理》《博物》《青年文摘》的持续捐赠
2、德勤、普华永道等企业发动员工参与微澜志愿服务
3、
所有的这些馈赠我们也会好好利用,为孩子服务,化为精神食粮。
我们的报道
微澜图书馆,城市边缘的真实公益;微澜执行长左樵;一席|流动儿童微澜图书馆;雅君的有用分享| 我是微澜馆东 ;人物| 12岁,他们从城市离开之后 ;放晴公园 | 听完微澜的故事,我希望你和我一样能从中获得力量’
如是生活 | 书海微澜;筹款案例 | 培育“活”的公益项目“微澜图书馆”;一个“活着”的图书馆:以开源和去中心化构建公益图书馆新生态;腾讯新闻×新公民计划 春节特别节目 | 流动的教育
开城门沙龙回顾:
杨东平:用教育红利来弥补人口红利的消失 ;聂日明:激励政府加大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投入 ;宋月萍:教育政策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韩嘉玲:《为教育而再次流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家庭的子女教育抉择》;那些从城市里消失的孩子去了哪里? 🍎🍎🍎
转载可以联络小新(微信:xingongmin2007)处理
新公民计划季报 :传播组志愿者王琳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