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热好热的今天,和心爱的人一起服务小读者们,只有心甜!
出发前的早上,我们还在紧张地修订打印《2025年北京市流动儿童小升初参考手册》(头天傍晚改了错字病句,但当时需要会员才能修订在线文档,之后拿到了可修订版本)。yilin用手机屏幕现画了一版简笔画,来替代此前的AI图;她希望告诉小读者和家长们,人并不需要画得多么「好」、多么精致,才能用自己画的画、不用AI图(更何况AI图的生成过程,本身就是在「缝合」、剽窃真实插画师的创意与心血)。我们希望找机会带一份手册给那位「二次元小读者」,因为她今年上完五年级就准备回「老家」读六年级和初中了;倘若她们家本来也想过留在北京的可能性,或许手册可以提供更多可能的选项,即使没有,手册中也会讲到回「老家」后可能遇到的部分情况与应对方法。
来到馆里,我们连忙录入新到馆的《少年侦探团》系列;然后我到一一班讲绘本课,讲了我此前给馆里买的《回家的夜晚》和从家里带的《外面真好》。《回家的夜晚》大家大多能听得进去,之后书就有小读者借走了,还有小读者会边听边跟着问问题:为什么街上都没人了,他们还在路上;他们要去哪里,是回家了么?《外面真好》主题有些深,有一些哲学性的讲述,故事性相对没那么强,小读者听进去的明显少一些。有几位小读者(主要是女生)一直在画画,后来准备一起入馆自由阅读时,她们也在老师看着时继续画,可能是准备画完了再到馆里,不知道这是美术作业还是别的什么。
接下来是四年级和三年级的阅读课;很多小读者对新入馆的tangle玩具和鲁班锁都很感兴趣,围在讲台前尝试,不时因为鲁班锁的拼插方法与先后顺序相互讨论。黑板上贴手写便利贴的活动也一直很吸引小读者;这个活动叫「我有一个问题」,鼓励小读者从书中找到各类问题及其答案,实际上小读者们会用便利贴进行各类自由表达。有小读者会画自己设计的oc,还有各类人物的「到此一游」画像;有小读者写了「要你管」;有几位小读者写了很多遍「来财」,还有「挂玉牌(牌这个字不会写用画圈代替了)」,他们说这是网上很流行的一首歌的歌词。后来我查了,这应该是揽佬的《八方来财》,原版MV是与其另一首歌《因果》连在一起的,有完整的故事线,讲的是一个弄六合彩高利贷的人遭遇因果报应的故事;但后来其中前一首的歌词(尤其是「来财,来」)变成了一个「梗」出现在很多混剪的短视频中,我高度怀疑小读者们接触的也是这类短视频中的混剪版本。还有一位小读者写了「你骂我我抬头,你妈生了一层楼」,有别的小读者看到这张便利贴就偷笑。我们问写这张便利贴的小读者这是什么意思,他说这也是一部剧中看到的台词,但没说是哪部;我们推测,他也可能是被问到才临时决定这样说。
所以我在想:有没有可能,馆员自己也来写一些便利贴作为回应,贴在这些小读者便利贴的旁边?例如:「来财这首歌,你听到的是哪个版本,你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在哪里?我也去听了这首歌可能是更完整的版本,讲的是这样的故事……;我的理解是……,你的理解是怎样的呢?」「我不知道这段话是从哪部剧中看来的,不过从字面理解上说,即使妈妈只生一个孩子,整个过程也是很痛苦且可能很危险的;图书馆里有讲生育过程的书……,可以通过索书号……找到。要不要生、生几个,都应该是女性的自主选择;如果因为被她的孩子骂、就用其作为报复她的工具,这对她的身体权利是一种侵犯(关于身体权利,还可以阅读《我可以说不》,索书号是……);而对于那个真正骂人的孩子而言,这种方式也无助于其理解其行为对别人带来的伤害。」毕竟,我们所服务与支持的孩子,并不是活在真空中;无论是否有图书馆,他们都有可能通过短视频等方式,接触大量我们并不熟知也难以掌控的外界信息。我们应该开放这样令小读者感到安全、愿意自由表达的渠道,同时如果发现了其中可能有「不合适」的内容,也不应该一删了之,而是不带指责地问小读者「这里写的……是什么意思/想表达的是什么」,然后及时认真写下回应(回应中也可以推荐相关的好书);这样在可能令更多小读者有思考空间的同时,也能尽可能避免便利贴中性别歧视等不妥内容对其ta小读者带来的伤害。
几个课间和中午,那位「二次元小读者」也都过来和我们聊天,讲她创作的oc的故事线与世界观;她讲到自己有的角色怕疼时,我说「我也怕疼」。yilin告诉她,图书馆现在的黑板报也是我画的,她当即请求我也给她的另一个oc画「无偿」。yilin也和她聊了关于回「老家」上初中这件事,也把我们早上准备好的《2025年北京市流动儿童小升初参考手册》给到了她。
下午最后一节是一二班的绘本课,这次我读的是我此前给馆里买的《种子和风》。此前我找到这本书的契机,是与几位微澜伙伴共创亲密关系主题书单时,希望找到更有批判性地讲述「爱情」故事的绘本;而这本书中种子对于看到自己「真正的样子」的坚持,非常打动我。我为这本书写了较长的书评,来阐释我所理解的书中对「爱」的定义的几次变化,以及风与种子对所追求之「自由」理解的不同;因此,我一开始曾担心自己能否支持一年级的小读者理解书中复杂的内容。不过之前yilin给一一班的小读者试过读这本书,反馈很好,我也决定试试看;一开始我就说,读完后有任何想法感受都可以发言。惊喜的是,大家的反馈远比我想象中踊跃得多!有小读者在我读到中间就猜到,种子不想和风一直在一起,是因为想要长成一棵大树;有小读者想要仔细看绘本内页,来看种子是不是有「小翅膀」,种子落到地上时,究竟有哪些动物、一共有几只;有小读者由此想到自己家里种的辣椒种子,我说自己一年前也成功种出过辣椒,我们一起分享了看辣椒发芽结果的过程;还有小读者和老师说觉得我读得特别好、很喜欢我的朗读……小读者发言时,我也会尽量在回应时做一些补充,例如种子在地里扎根的画面,插画师是画了很多遍才画出最有韧性的一版,还有风对种子的「爱」是有变化的。
现在我觉得,只要是有不同角色的、更有故事性的绘本,不必过于担心一二年级小读者没法一下子理解其中复杂的意涵;通过一人饰演不同角色的朗读呈现,令小读者有机会先进入故事,还有后续(如时间允许)自由讨论与回应的环节,小读者们自然可以有属于自己的、更具发散性的思考,同时有兴趣此后重读绘本,探索其中更深的意涵(或埋下种子)。此外,在班里同学比较少的情况下,不用PPT、面向小读者手持书也可以读绘本;画面特别精致用心的绘本,我会挑选一至两个跨页,在班里走一圈给小读者们轮流细看。这样的体会是,小读者的注意力会更集中于绘本与讲绘本的志愿者本身,讲绘本的志愿者也可以更及时地捕捉小读者们的表情反馈。
一个甜甜的彩蛋:下午最后一节课新改了开始时间(比原来的日程表早开始了一刻钟),所以这次是一位小读者跑来图书馆接我们去上绘本课;她跑来时,图书馆里没有别的小读者,正好我和yilin说话时抱在了一起。后来yilin和我讲,小读者问她我们为什么会抱在一起,她说我们是好朋友;小读者说,那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朋友」!